邵飘萍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和在座的学者都纷纷议论起来。陈俊达站起来认为成为合格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博学,更要依托北大这样的名校才能学贯古今。邓中夏对他的看大不置可否,但陈俊达认为现如今中国充斥着太多滥竽充数的小报记者,只有上大学受最好的教育才是正道。毛泽东思考后举手发言,他也并不认同唯学历论的看法,他认为记者最基本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操守和品行。但陈俊达对于毛泽东只是助教而非正式会员的身份十分鄙夷,这可引起了在座学生甚至是教授的不满。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名头邵飘萍也有耳闻,他当场邀请毛泽东到报社的编辑部参观。
毛泽东来到《京报》编辑部,邵飘萍热情地招待他并同他展开亲切地交谈。问起最近读的书和信奉的思想,毛泽东坦言自己来到北京就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只是对无政府主义有些兴趣。邵飘萍建议毛泽东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多多了解,还拿了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书籍和资料给毛泽东阅读,并嘱咐他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这也成为毛泽东日后印象最深的一个经历。
蔡元培在半夜接到汪大燮的电话,得知德国战败蔡元培并未像汪大燮一般高兴,他不认为这样的战胜国有什么值得高兴。但他也明白汪大燮说要庆贺的意思,他说着感谢提点的话缓缓放下电话。1918年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中国也成为了战胜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纷纷发表了庆贺文章,也借此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行了推广。北大为此召开集会,并提出驱逐强权,迎接光明的口号,整个中国都在为这一胜利而沸腾。蔡元培深感李大钊演讲鼓舞人心的力量,提议要他兼做北大的教授,还要借着欧战胜利的东风动员全体北大师生力量,将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趁势烧起来。
另一边,林纾也十分兴奋,他想要借着这股胜利之风将蔡元培、陈独秀等人接受道德的审判。黄侃洋洋自得的拿出为《国故》报刊撰写的文章,想要对陈独秀、胡适等人数典忘祖的行径进行围剿。刘师培淡淡地提醒他,大家都是一个学府中共事的同仁,这样撕破脸实在不合适,况且这《国故》报刊的经费还是陈独秀批准发放的。林纾对此却嗤之以鼻,他说道北大很快就会取消学长制,据他所知新文化的阵营已经开始分化,张丰载也赶紧附和着将李大钊和胡适对是否谈论政治时事存在不同观点的事情抖了出来。听着张长礼说着要弹劾蔡元培的话,一旁默不作声地辜鸿铭当即表示绝不做诋毁蔡元培的事情,随后和刘师培纷纷起身告辞。如此看来,这守旧派自己的团体也不见得多齐心,可林纾依旧誓要同新文化战斗到底。
北大校务会上,理科学长夏元瑮对于北大兴办报刊的举动也十分赞赏,通过在校内举办正规社团,学生们对各个学说观点的讨论也越发积极,但文科学院创办的几种杂志观点各不相同,彼此吵的是不可开交。蔡元培却觉得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很有必要,这是让学生们开拓眼界的大好机会。北大的机制改革也即将提上日程,学长制也将要被取消。会后,蔡元培将陈独秀留下询问他的看法,陈独秀对取消学长制十分赞同,现在他正在全力筹办《每日评论》,在他的心中现实比历史更加重要。但因李大钊和胡适观念不同,他怕二人再起纷争,创刊的事情只好由自己多加用心,蔡元培不忍看他整日操劳,便建议他要让年轻人也多多帮忙,陈独秀也同意回去和李大钊商量看。
胡适夫妇来到陈独秀家做客,陈独秀和胡适谈起黄侃等人对《新青年》的围剿,胡适表示自己会马上发文进行驳斥。但对于陈独秀提出让胡适参与《每日评论》编辑的邀请,胡适却表示拒绝,他对于参与谈论政治时事还是存有异议,陈独秀知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便也没有再行劝说,但脸上遗憾的表情却是藏匿不住。
中华民国外交总长路征祥召开记者会,将中国派往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成员及此次行程等内容一一进行说明。中国想要借此机会谋求一种公平的待遇,此次中国输送了十几万劳工奔赴战场,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也在战前给予了中方相应的承诺,因此路征祥对此次参会的谈判结果保持十分乐观的态度。同时,中方代表团还准备了数条维护主权的提议,将在巴黎和会上针对这些提案进行谈判。
谁知,记者招待会刚刚结束大总统的训话就来到,迫于美国政府的施压,大总统不得已同意由王正廷担任南方代表团一同出席巴黎和会。一个国家竟要派出南北两个政府的代表团,这让路征祥是又忧心又气愤,处处都要看外国人脸色,那中国还谈什么外交,他愤怒地要求立即同汪大燮通话。
对于巴黎和会陈独秀和胡适抱有一种乐观态度,但李大钊却对于美英法三国是否同中国站在同一战壕抱持怀疑态度。陈独秀对威尔逊提出的观点很认同,并觉得他是一个君子,若能实现他的理论那么公理必定会战胜强权。
陈独秀对威尔逊的想法很认同,并打算在下一篇文章将这些想法发表出来,随后便话锋一转又和李大钊调侃起胡适每天十点必须睡觉的家规。延年乔年同柳眉和赵世炎推着装得满满一堆报刊的车往回走,期间他们又谈论起俄国十月革命,赵世炎对马克思主义十分认可,认为新旧制度的更替是需要革命的,可延年醉心无政府主义,对暴力革命很是抵触。
徐世昌叫来汪大燮,希望他这外交事务委员会担起对巴黎和会谈判的重任,但汪大燮认为曹汝霖多加干涉外交事宜自己根本无从下手,巴黎和会只给了中国两个代表席位,代表团的能力参差不齐轮流出席并不可行,汪大燮提出要将顾维钧排名到第二位出任谈判代表,但为防止南边闹事徐世昌这个大总统必须出面让南边顾全大局。徐世昌思索后答应下来,却仍是愁眉不展。
红楼图书馆里,延年等人整理着报纸,李大钊忙完工作又匆匆赶来,柳眉看着他笑着说他还真是个大忙人。毛泽东和邓中夏来找李大钊,毛泽东收到湖南会员熊光楚的来信,建议由各高校推动在全中国的乡镇建立阅书报室,但这并不是易事,如此轰动的事情毛泽东建议最好由北大牵头。李大钊对教育文化的普及表示支持,但此事还需要蔡元培同意。陈延年在读书会上提议想在读书会和法文进修馆里进行一个实验,成立半工半读的互助式共产主义团体。赵世炎也提出要注重和发动工农阶级,这一群体不仅遭受着压迫而且文盲率极高,同学们提出为了让这些不识字的人群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要多多通过演讲的形式进行宣传。毛泽东在湖南接触了很多劳苦大众,他对着两个提议都非常赞同。李大钊告诉学生们,新文化运动已经到了转折点,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让新文化走向大众。
走入基层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李大钊带着赵世炎、邓中夏和毛泽东一同去长辛店做专题调研,这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的实践。长辛店的宿舍内,工人们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中国这次能成为一战的胜利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派出了十几万的劳工,长辛店机车车辆厂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工业,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邓中夏等人开展了演讲会,经常到工人群体中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葛玉树等部分工人受马克思主义熏陶,也提高了觉悟成为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
毛泽东受此次之行的启发,认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阶级其实是一样的。欧洲的革命大都以工人阶级为主,但中国国情特殊,工业化水平较低,很多工人还是破产农民出身,要想真正革命就要从农民入手。邓中夏也提出要尽快为工人们进行扫盲,李大钊建议可以建立工人夜校,由北大的一些刊物牵头多为工人阶级进行宣传。蔡元培对李大钊提出的平民教育推广非常赞同,他不仅亲自出面去募集资金,还让嘱咐有任何困难多让陈独秀和胡适帮忙。
陈延年对互助论团体提出了几点要求,不仅学生们的学费等开支要共同支付,还要坚守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规矩,不能再接受家庭的经济供给,也不得在家中、学校中吃饭,他们要吃大锅饭、穿大家衣。延年和乔年回到家,却看见墙面上贴着诸多侮辱诽谤陈独秀的字条,乔年赶紧上前帮君曼处理这些污言秽语,延年生气事情已经发展成这样父亲竟然还是不管不问。君曼斥责他清者自清,他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
延年回到家中,将一封同家里“断绝关系”的信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没有生气,只是将两兄弟叫来坐下,认真地同他们谈话。陈独秀提醒延年他可以多实验但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无政府主义是有好的一面,但它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更提醒延年吴稚晖是空谈主义者,要多加注意不能过分相信。但延年对互助论研究多年更对吴稚晖深为崇拜,他口不择言的辱骂父亲就是一个带着假脸表里不一的人,他为家人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却仍旧若无其事,就是一个没有道德担当的人。陈独秀气愤地扇了他一巴掌,延年就这样又离开了家。
郭心刚的青岛老乡们来北京请愿要求政府归还被德国占领的青岛,晚上便借住在互助社内。可他们都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带来的万民请愿书该送去哪里,延年叫来邓中夏、毛泽东商量了一晚,还是决定来找李大钊。李大钊决定将此事在校务会上说明,以集众人之思多想些办法。
陈独秀将胡适堵在办公室里,要求他给《每周评论》的文章必须今天写出来,胡适借口这么多事他根本忙不过来,但对于陈独秀耍无赖的做派却是无计可施。柳眉恰巧进来,将给英法美日四个使领馆写的要回青岛的吁请信拿给胡适,并转述李大钊的嘱咐,要胡适今天必须翻译成英文。胡适借此便想着推脱写稿的事儿,陈独秀竟无赖地让他白天翻译晚上写稿,还得在晚上十点前完成,不耽误夫人定下的睡觉时间,胡适看着拦在自己面前的柳眉和陈独秀是又好笑又无奈。
李大钊带来好消息,北大一定会全力支持青岛学生的请愿活动,蔡元培亲自致电汪大燮,汪大燮当即同意下午就在办公室接见各位请愿代表,李大钊相信在汪大燮的支持下青岛的请愿一定能够得到好结果。中华民国政府已经同意接受青岛请愿书,并特此召开了记者会进行递交仪式,汪大燮接过请愿书和万民折,向记者表示代表团已经抵达巴黎他们将积极对战后中国和德国的利益关系进行谈判。
美英法意表示会维护中国主权,保证大小国家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汪大燮和在场的青岛请愿团均抱持着乐观的态度,高声喊着“中国万岁”期待着青岛的回归。
张长礼对蔡元培在此时支持请愿团的行为很是烦恼,本来国会已经接受了对蔡元培的罢免提案,但眼下国民爱国之情十分高涨,蔡元培此举又正好合乎当下的形势,罢免一事只好又搁置下来。张丰载告诉他,蔡元培和陈独秀牵头在北大搞了一个工读互助社,竟还有很多外地人赶来报名。张长礼马上明白这是共产主义的苗头,他让张丰载盯紧这个互助社,这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必须将他揭露于世人面前。
延年牵头的互助社第一实验小组成立,一共有十三名成员,他们互称同志,都对无政府主义深为信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俞秀松和施存统千里迢迢赶来北京参加互助社,湖南在北大的旁听生何孟雄也来参加,女生易群先因反对父母逼婚跑来参加互助社,就是为了能够过上自由开放的生活。半工半读,财产公有是他们互助社的宗旨,而刘一品也骑着自行车在窗口偷听着互助社的情况。众人将洗衣做饭放电影三项工作分派完毕,开始乐呵呵地憧憬着他们的美好生活。
想法和现实总是差距甚远,工读食堂开业第一天,六点半就要卖饭,六点延年等人还没起床。郭心刚气愤地冲进房间将一帮男同志们叫起来,女同志们都已早早起来帮忙,忙活了一晚的海威提醒延年要将“俭节食堂”的招牌挂出去。胡适晨跑路过食堂的门口,尝着同学们做的油饼,胡适直喊香。李大钊兴冲冲地来到食堂吃早餐,吃着油饼喝起粥,还邀请胡适一起吃。胡适因为要守着家规,只好说回去请示夫人明日他们夫妻二人一同过来。
陈独秀不让君曼去食堂买早餐,自己却找着借口晃悠着去看儿子。学生们的生意并不好,陈独秀是今日第三个来到食堂的客人,看着孩子们盛情邀请,已经吃过早饭的陈独秀只好又点了早餐,却因为没有带钱引起延年的不满。延年要陈独秀做工抵饭钱,无奈地陈独秀只好默默洗起碗来。君曼知道陈独秀一定会来这里,也带着钱来到食堂,她佯装着不在意随便几句便将陈独秀的爱子之心暗示给了延年,延年知道父亲关心自己,也将刚出锅的油饼悄悄拿给陈独秀,父子之间有些事情并不需要用言语表达。
俞秀松和易群先在屋里争执起来惹得众人赶紧赶来,这易群先认为既然是共产,那么个人的用品衣物也应当一同共享,可俞秀松是富家子弟,他对易群先未经允许随意翻动自己的行李十分不满,更不认为要将自己的新裤子拿出来和男同志们共享。延年告诉他们,有这个想法可以,但是在没有经过大会表决前一切都要先维持原状。
代理外交总长陈箓将一个文件袋交给汪大燮,里面装着的都是青岛的请愿书和万民折。日本政府提出,青岛问题是日本和德国的利益问题,并要求吴炳湘采取措施,不得再在北京出现相关的标语和传单。徐世昌只想着忍气吞声取得苟且的和平,弱国无外交,汪大燮深知此次巴黎和会不会容易。事实上麻烦已经开始,代表团在接到人员排名名单时个别成员因为不满名次而纷纷撂挑子,汪大燮早有准备,他令顾维钧负责日常工作,而重要问题则交由陆征祥处理。汪大燮深知最大的麻烦还是在国内,国内政权互相制约,中国的外交依然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实在是窝囊。
张丰载在大街上一路跟踪着柳眉,柳眉来到报社希望他们能够为食堂进行赞助宣传,主编告诉她赞助董事会是不会同意的,但是他们可以来写一篇新闻稿,对他们互助会的各项内容进行采访和报道,这样就能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柳眉不知道该去哪儿找记者,张丰载走进来和主编熟络地打着招呼,身为记者的他经由主编介绍就此和柳眉搭上了线。柳眉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互助社,详详细细地说了好些内容,而不知情的互助社同志们也在期待着报道的发表。
延年等人在北大校内宣传着帮忙洗衣服、做饭,可俞秀松的电影票在北大这一堆男同学中毫无人气。郭心刚提醒他要由女同志们出马,果不其然,易群先带着在女子学校上学的朋友谢婉莹一来到北大,漂亮的谢婉莹一下子就成了众人的焦点,都争着同她问东问西。
邓中夏、毛泽东向李大钊汇报了工人夜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成立情况,有了蔡元培和陈独秀的支持这两件事很快便能正式实施,李大钊提出要多招一些人加入好让工人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傅斯年追着扫地的李师傅推广工人夜校,听到这都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还都免费,李师傅想让儿子也参加,傅斯年无奈只好答应。毛泽东也来到园艺房的工人中进行宣传,年轻人对夜校都很有兴趣,可年纪大了的人却兴趣寥寥。毛泽东告诉他们老师会教给他们记账、写信等日常实际用到的内容,他们学会了还能回去再教给家人,更慷慨承诺,若是他们在这夜校中遇到任何需要收费的情况,就来找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