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没有接受朱允炆的旨意,称不敢以一己之功,而置二十万大军于险地,如果朱允炆不允,那他只能卸任挂印回京。对此,黄子澄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朱允炆也只好任由李景隆这么做。在这个节骨眼,朱棣决定让张玉去找宁王,让他相信自己已经陷入绝境,再分不出一兵一卫。道衍大师匆匆进来,李景隆虽然不如赵括,但他手里面实实在在有着五十万兵马。燕军以一当十,克之困难重重。而朱棣已经决定去寻求外援,他会留两万兵马在北平,望道衍大师帮助朱高炽和妙云守住北平。
朱棣即将离开北平,临行拥抱了妙云,此生能娶到她,是朱棣的福气。他转身叮嘱了朱高炽几句后,撤走卢沟桥的守兵,寻求外援去了,让朱高炽务必守住北平等待自己归来。李景隆亦很快得知,立刻下令全军拔营,兵进北平。朱高炽带着儿子朱瞻基一起守城,此举虽危险,却能让众多守城将士死心塌地地守好北平城。妙云担心李景隆知道燕军主力不在北平,必然倾尽全力来攻打北平。此时李景隆虽然不确定朱棣是否在北平城内,但他知道,朱棣绝对不会一昧地守在城内任人攻打,当年他对徐达说的计策,李景隆仍还记得。
明军攻城三日,探子回来报说未见到朱棣,以及张玉和朱能等人,李景隆立刻分析,朱棣极有可能去了大宁。他传令陈晖,让骑营广派斥候,带上烟花为记号,根据燕军骑兵人数放烟花数,同时着人上奏,让陛下下旨,尽快让魏国公前往大宁接管兵权。宁王和属下探讨朝廷派遣五十万大军征讨燕藩,可燕王手里的兵马才有多少,朝廷真的只是为了一个燕藩吗。宁王没有反志,但也不愿像几个哥哥一样被人鱼肉。另一边,朱允炆听从了齐泰的建议,还是没同意让徐允恭去接管大宁兵权。朱允炆升了陈亨的职,可他没想到,陈亨早就投靠了朱棣,他还给李景隆传了假消息说朱棣没来松亭关。李景隆不得不下令,让大军在十日内攻下北平。
朱棣亲统大军来到了大宁,大宁内部,原本隶属燕王手下的将士议论纷纷,陛下专宠左班,对武将苛刻,众官员已经对朝廷失望,心已经向朱棣那边倾斜。就在此时,朱棣走了进来,朵颜三卫的印信接踵而至,他坐拥朵颜三卫人马及以前的部下,杀进了宁王府,宁王朱权投降。明军的猛烈攻击,攻入了彰义门,妙云穿上铠甲,带城中将士家眷和府内内侍上城,齐力抵御入城门的敌军。朱高煦十分沮丧,母妃连内侍都拉来一起守城了,他觉得北平城守不下去,提议朱高炽带着他们一起,趁着夜色逃离北平。
虽然朱高炽身体羸弱,可志气却不输一分,即便最后的结果是战死,他也绝不会弃城而逃。夜里起风后,妙云立刻下令备水浇城,次日,李景隆看到不远处的北平城,俨然已成了一座冰城。斥候发烟花示警,李景隆如坠冰窖,看来燕王朱棣要带援军回北平支援了。肃清周围的斥候之后,朱棣下令全军固守营地,有擅敢出战者斩。李景隆对于朱棣的这个用兵法,却不甚上心。
铁铉奉旨押运粮草,已至大军大营,李景隆亲自去迎接。他撤走营中其他护卫,单独与铁铉说话,铁铉看得出来他心中不安。李景隆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部说出,朝廷的兵马多少年没打过仗了,而燕山卫是久经沙场,这一仗实在没有胜算。况且他从小和朱棣一起长大,感情非同小可,可现在对外却只能一口一个燕庶人地称呼朱棣。他完全可以撤军,但朝廷要这个脸面,可能他前脚刚走,朝廷后脚又派一个大将军过来,既然此战避无可避,那还是让他来统率大军对阵燕军罢了。
白河冰冻之日,就是燕军大军来袭之时。白河冰冻之后,南军和燕军打了起来,李景隆适时下令鸣金收兵。今日的李景隆,用兵之法已然成熟,非吴下阿蒙,朱棣叮嘱张玉的儿子文弼,在战场上不可有妇人之仁,只有活下来的人才能论对错。朱棣犹豫要不要和南军决一死战,毕竟南军现在已成哀兵,即便是困兽之斗,也免不了燕军大量伤亡,朱棣不想折损这么多的士兵。张玉知道他这么想的用意,可他却反对这么做,若纵南军南归,伤了士气不说,给了南军歇气重振旗鼓,才是最可怕的。
张玉所说不无道理,朱棣最终决定明天与李景隆决一死战。朱高熙来到营中,告知朱棣关于北平守城的情况,谈及大哥朱高炽带着侄儿朱瞻基誓死守城,城中军民死伤七七八八,朱高煦本想让朱高炽带着侄儿先逃出北平,但是最后朱高炽却让朱高煦带着母亲和弟弟离开,朱棣万般感慨自己有朱高炽这样的好儿子,朱高熙也眼含热泪地说他有一个好大哥。翌日,马和叫了朱棣好几次,他才施施然地起来,对即将要到来的大战,似乎没有丝毫的紧张。第一日大战后,死伤众多,马和声称自己有破敌之术,朱棣便把他叫进去。马和学过航海之术,与此时的兵法用处有相似之处。在马和的建议下,朱棣下令在冰天雪地的夜里,趁夜袭营。
马和的计策果然有效,南军内部暴乱,互相残杀,李景隆声嘶力竭地让他们各自回营,却一点用都没有,他自己还被射中一箭。北平那边正在打仗,朝廷这边却建议尽快举行乡试和殿试。北平学子想偷偷出城去赶考,被守军误成是探子,朱棣帮这些读书人解围,并且极力支持他们去参加考试。城门上的道衍看到朱棣的做法,不禁感慨朱棣英武。在这个节骨眼上,黄子澄和齐泰举行考试的这个做法不可谓不妙。可朱棣认为,等他胜利后,是绝对不会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的。
杨子荣是夏原吉的学生,在此时考试中高中,成为翰林编修。杨子荣去见夏原吉,告诉他朝廷在白沟河打败,曹国公已率残部退往济南。朝廷发兵征讨,屡战屡败,伤亡近十万,步骑九万之众投降燕军,朱允炆怒了,黄子澄等人现在也不敢再瞎出主意,纷纷扣头不敢言语。此战后,燕军必然会挥师南下进攻济南,朱允炆下令让李景隆收拢溃兵,死守济南。朱棣也已经决定,进攻济南。李景隆什么都不顾了,竟然从南门逃走,只留下铁铉和盛庸守城。
张辅将朱棣给铁铉的信置于箭簇上,射向城门给铁铉,铁铉打开一看,是劝降的书信,铁铉没有答应,并且还给朱棣的是一篇文章,说他是欺世盗名的小人。朱棣下令十日后拿下济南,可盛庸毕竟不是泛泛之辈,这一打竟然打了一个月,燕军仍然没有把济南拿下来。此时的朱棣,没有听从下属提议,执拗地继续攻打济南。道衍托陈亨老将军前往济南时转告朱棣,若济南此战不利,则当断立断,不要图一城一池之得失。
后来铁铉忽然差人送来信件,称他早就有了投诚之心,只是盛庸看得太严。他已经拿下南门,望朱棣能在卯时率精骑从南门入济南。朱能和张玉均觉得此事太过蹊跷,朱棣不宜轻信,可是朱棣认为铁铉是一个正人君子,不会干这种诈降投诚的事情。但他不知道,铁铉和盛庸早就在南门埋下重兵,就等朱棣入瓮了。铁铉到底还良性未泯,没想要朱棣的命,再三叮嘱士兵留活人,而盛庸担心有万一,因此早已准备充分。
卯时,朱棣骑着马慢慢靠近城门,张辅眼尖地看到城门闸口有异动,他立刻出声提醒,城门闸口落下来,斩断朱棣战马的脖颈,朱棣从马上摔下来,好在没有大碍。张玉护着朱棣回到大军中,朱棣回头看了一眼,眼中满是被欺骗的愤怒情绪。他下令用火炮炮轰济南城门,可铁铉竟然在城门上挂出朱家的牌位,朱能无奈地将此事告诉朱棣,朱棣更是火冒三丈。道衍决定要去接应朱棣,他觉得朱棣在济南已经有些意气用事了。
平安率军突袭燕军粮道,陈亨老将军受重伤,死伤人数众多,粮食尽数被毁。张玉和朱能都请朱棣班师,朱棣只得答应。燕军退兵后,铁铉和盛庸喜出望外,这个消息传回朝廷,朱允炆大喜,晋铁铉为兵部尚书,盛庸为平燕将军,不日即将挺军北平。盛庸很快率军出了济南,决定要在东昌与朱棣的燕军野战。双方数万兵马对阵,朱棣向来都是冲在最前面,盛庸想派人擒杀朱棣,但他和将士穿的都一样,根本分不清。
铁铉此时心狠手辣起来,竟下令将两队人马全数斩杀,他们藏身之处被发现,燕军射之以弓箭,铁铉中了一箭,盛庸护着他落荒而逃。此时,朱棣已经受伤,南军也已将他们团团围起,张玉和张辅拼死护着朱棣,让朱能等人带朱棣离开。张玉最后被南军围住,盛庸劝他投降,张玉拒绝,终壮烈赴死,张辅被俘。朱棣咬着牙让朱高煦和谭渊带着三千精骑去突袭南军的粮道,突袭成功,南军只剩下一月的余粮。
朱棣让朱能去传话,他愿意用俘获的南军千户等百余人,换张玉全尸和活着的张辅等一众燕军将士,铁铉表示兹事体大,要与盛庸一同商量。盛庸正在帮张玉整理遗容,他告诉铁铉,这一战虽然是重创了燕军,但他们也是损兵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