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第45期MBA智库·大咖访谈录。
分享嘉宾:李志刚,世界500强创新导师,笔加学堂《设计思维》课程主理人。
笔记达人| 小酷
责编| 啸天
第 7669 篇深度好文:3809 字 | 11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现代商业环境日趋动荡和复杂,企业之间你追我赶、位置互易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企业很难依靠一成不变的单一竞争优势取得长期成功,而是需要不断开创新局面、创建新优势。现实情况却是,国内大部分企业要么管理有余而创新不足,要么创新有余而管理不足。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当今世界主流的两种商业思维,分析思维寻求可控和可靠,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强调效率问题;直觉思维意在创新和有效,属于战略创新的范畴,关注效果问题。
今天,李志刚老师从国外为我们带来第三种思维模式——设计思维,这是一种同时兼顾可靠与有效、稳定与变革、现在与将来的思维模式,它融合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优势所在,构筑了兼收并蓄、攻守兼备、统筹融合的持续成功之道。
一、设计思维始终贯穿商业创新
简单来说,商业创新更多的是做一门新的生意,或者说是帮企业找到一个新的赛道,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1.设计思维与商业创新
我觉得创新这件事情跟教育一样,首先你得知道有哪些工具和流程。
目前在中国只有非常头部的公司开始很深入地使用设计思维,他们非常相信方法论的力量,会很深度地介入这个东西。
IDEO是全球知名的设计公司,他的创始人大卫凯利就是设计思维的应用者和推广者。他把这套理论变成了工具,用于给客户去做咨询。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帮苹果公司设计了第一款鼠标,让苹果因此名扬天下。
IDEO在中国也有三家非常成功的案例,分别是华为的mate系列,方太的水槽洗碗机,华润的商业地产。
总的来说,设计思维的应用领域很广,但基本上都是在做产品服务从0到0.5的早期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设计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先找到一个有商业可能性的需求,然后找到一个产品来满足这个需求。
从设计思维来看,从0到1一共六步。第一步做理解,第二步做观察,第三步定义出你的问题,接下来三步就是给解决方案做原型,然后做测试验证,最后得出一个成果。
从这六个维度去设计问题,再把这六个维度的问题收集回来,最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导出来答案。
2.中国的商业创新现状
这里提供两份报告给大家,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商业创新现状。
报告1:《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
今年5月份,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出了一份《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从行业上来看,中国的五百强主要还是在制造业,因为科技创新还是优先体现在制造产品的领域。
在我们一般的认知力,创新这件事儿肯定还是民企会多一些,实际上这个报告中的数据是“民企:国企=249:252”,差不多一半是国央企业,一半是民营企业。
这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其实,中国的科技创新这件事情,国家的推动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民营企业则是因为商业驱动使他要做这件事。
报告2:《2023全球独角兽榜》
今年四月,胡润发布了《2023全球独角兽榜》,数据显示,现在全球独角兽有1361家,中国有316家,美国666家。
这张榜单给我们的刺激还是蛮大的,在三年前的时候,全球独角兽是五百多家,当时中国是227家,美国是233家。我们跟美国在独角兽这个赛道上,实力是相当的。
但现在美国有我们一倍数量的独角兽企业,而独角兽企业就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力。我们暂且不做分析了,只是客观阐述这个现状,至少目前的差距是很清晰的。
榜单中特别提到一点,今年涨的最好的独角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OpenAI,随着chatGPT的爆火,他现在的估值飙升最快,从270位一路飙到前十了。
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全部是在智能驾驶,这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半导体和电子商务,第四位是新能源。
前几年的大环境大家有目共睹,国企的财力相对雄厚,能扛得住在科技创新上的压力。
而民营企业在生存面临挑战的时候,很难有精气神去投入创新。现在日子相对好过,是最应该去做创新的时候。
3.设计思维的两个大步骤
创新不是从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开始,而是看到一个别人没看到的机会开始。看到别人没发现的机会,然后用低成本的测试来验证它的可能性,如果很好地满足需求,你就创造了商业价值。
设计思维有很多流派,其中有一派是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Larry later教授的流派,他把设计思维分成两个大步,分别是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和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又分成三个小步骤,分别是理解、观察和定义需求。首先你要有一个创新的方向,一个懵懂的需求,然后你按照这个需求去观察潜在用户,看看你是否发现这个需求背后真正的价值,也就是它是不是刚需。最后,你再来重新的梳理和定位这个需求。
有的时候客户自己想要什么是说不出来的,客户很难把自己的需求描绘成解决方案,甚至客户都很难清晰地描绘需求。
有一个人去建材市场去买钻头,普通的销售就给他介绍钻头的各种型号和参数和价格,有设计思维的销售就会这样问:
销售:“你为什么要买钻头?”
客户:“买钻头就是在墙上打一个孔。”
销售:“为什么要打一个孔?”
客户:“我要钉一个钉子。”
销售:“那你为什么要钉一个钉子呢”
客户:“因为我要画一幅画。”
其实客户要的不是钉子和钻头,而是要挂画的这个行为,他的需求就被发现了。销售还可以继续问他为什么要挂一个画,挂一个什么样的画。
他可能会说挂一个孩子的奖状,可能是挂一幅结婚照。这个时候他的属性和需求又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层次和维度。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工具神话,设计思维其实讲究三个维度,第一是需求,这是一切的原点。第二是商业价值,也就是有了需求,能不能变现?
如果不能商业变现,商业创新来说,就不是一个好创新。第三是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就像如果没有现在这么好的5G的基础网络,是没有办法随时随地开启线上直播的。
二、设计思维可以孵化商业创新
1.有助于低成本试错
对科技公司或者中小企业来说,设计思维才是有价值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企业低成本试错的。
设计思维能够帮助你去梳理思路,可以验证你发现的商业机会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它会帮助你无限地接近你的商业成功,或者早早告诉你这事儿根本就不靠谱,你以为的客户需求根本就不存在,或者需要很高的成本去实现。
我劝大家在做商业创新的时候不要研究别人的商业模式,因为凡是你复制现在看到的商业模式,成功的概率都很低了。
当年淘宝、天猫、京东已经在电商市场三分天下,连腾讯都做不起来,是不是这个赛道没机会了呢?
后来拼多多杀出来了,现在抖音又杀出来了。所以,除非是你有更独特的竞争优势,否则的话不要再去复制现在看到的商业模式了。
其实大家可以好好研究在天猫京东存在的情况下,人家是怎么发现拼多多的?人家是怎么发现抖音的?
我不敢说人家是用设计思维做出来,但是设计思维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逻辑。因为设计思维就是一个帮助人们去找到新赛道的机会,然后找到低成本解决方案的一套路径。
2.一定要警惕伪创新
经常有人对我说:“我以为我是在创新。但是到市面上一看,发现和很多人的创新几乎雷同。”事实上,这就是伪创新。
我们现在学的很多工具,别人可能已经玩了几十年了。我最近在看一本美国的关于创新的书,我发现人家确实是有很多成型的工具和方法了,而我们有不少都没接触过。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胆子大,就能干得好。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胆大只会死得快,绝对成功不了,因为现在的对手都太专业了。你凭什么觉得你能成功?你凭什么觉得你看到需求是真需求?
现在很多创业者会陷入两个误区,一个是我发现的需求是刚需,另一个是我一定能够成功。但事实上,你以为的需求它可能并不存在。如果你看到的需求大家都看到了,凭什么是你能成功?
中国现在有很多的产业链,但是个人创业者或者小团队创者能切入到这个机会里吗?很多产业链的圈子已经很完备了,你凭什么能挤得进去?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当生态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小的创业团队会越来越难。当然,也不是没有机会了,可是你要去找其他的赛道。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说你是一家企业负责产品市场、研究服务的这些人,设计思维会对你的业务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即使你不是这个领域的人,通过研究这些方法论,实际上也能更好地理解很多市面上看到的好生意的底层逻辑。
当你用设计思维去推演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公司并没有实现MVP,简单来说,他的生意模式并根本没有闭环。
他现在就是不停地靠资本投钱,靠吸引流量把规模弄大,但是从始至终都没有找到他的盈利模式。
他没有真的创造价值,更多的还是在玩击鼓传花,一轮一轮往下融资。
3.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悲观的人永远正确,乐观的人永远前行。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悲观一点,谨慎一点,你也可以积极一点,乐观一点。如果是一个创新者,他多半是一个乐天派,他看到的永远是机会。
不要去否定别人是我们做创新孵化永远会提的第一原则。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性的,你不要去否定别人。
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好,请你提一个更好的,而不是直接拍死他,如果你提不出更好的那就闭嘴。
组织要有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文化和基因。如果组织过往没有创新的基因,想一下子做出创新突破是很难的。即使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kindle都不是在亚马逊自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贝索斯曾经搞了一支特种兵,让他们远离亚马逊,前往美国最创业、最创新、最前沿的硅谷。他们问老板去硅谷干啥,老板说你只有一个任务,设计出一个产品来干掉亚马逊。
其我觉得值得中国所有大企业都应该好好反思,如果想要在现在的土壤里面去长出一些创新业务是很难的,你的创新的基因文化,你的容错制度都很难去扶持这个东西。
我反而建议如果老板真的有这个决心,你就放一支特种部队出去,让他们设计一个产品来干掉自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9月16日,笔记侠“AI新视野,增长新势能”第二届新商业智能大会,将在杭州宝盛水博园大酒店举办。
众多行业大咖、一线企业、初创公司在这里聚集,分享彼此对AI的认知和经验,帮你发现AI带来的增长势能,看到未来,融入未来,成为未来!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