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出身军伍,负责长安城治安和安全,后受任为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不良人”,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被很多观众所喜欢,那么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结局是什么?下面剧情佳小编来说说吧。
张小敬继续守护着长安,直到安史之乱,在马嵬坡前一马当先,射死了杨国忠。
这一段来自于《安禄山事迹》,作者是因伤告别捕快的姚汝能。
祥瑞御免,以下为亲王原作:
张小敬摇摇头,没有理睬这个问题。他一瘸一拐地穿过贺府废墟,站在高高的乐游原边缘,俯瞰着整个长安城。
在他的独眼之中,一百零八坊严整而庄严地排列在朱雀大街两侧,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气势恢宏。他曾经听外域的胡人说过,纵观整个世界,都没有比长安更伟大、更壮观的城市。
昨晚的喧嚣,并未在这座城市的肌体上留下什么疤痕,它依然是那么高贵壮丽,就好像永远会这样持续下去似的。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
(以下为亲王写的后记)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在民间忽然出现了这样一本书,书名叫《安禄山事迹》,署名为华阴县尉姚汝能。不过这位作者的生平除了这本书之外,完全是一片空白,不知他是出于什么动机才写下这么一本书。这本书记录的是安禄山的生平,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中在下卷里,姚汝能提及了这样一件事: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日,叛军接近京城,玄宗率众仓皇逃离长安。
行至马嵬坡时,太子李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密谋发动兵变,铲除奸相杨国忠。在这一天,杨国忠在马嵬坡驿站外面碰到了几个吐蕃使者,他正在跟他们说话,忽然周围拥出大批士兵,纷纷高呼杨国忠与吐蕃勾结。杨国忠大惊,正要开口痛斥。在队伍中冲出一位叫张小敬的骑士,先一箭把杨国忠射下马,然后割下他的脑袋,把尸体割得残缺不全。有了张小敬带头,士兵们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包围驿站,要求天子处死杨贵妃。玄宗迫于无奈,只得忍痛缢死杨贵妃,诸军这才退开。这,即是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这次兵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但那位首开先声的骑士究竟是谁,又有什么来历,后来命运如何,在书中却没有任何提及,仅留下一个名字,宛如横空出世一般。也许,姚汝能在写到这一段时,忽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澎湃,遂信手写下这一名字。至于他为何如此,却不是后人所能知晓了。
其实按照剧情本身的发展,张小敬并没有得到赦免,很快就回到了死囚牢,即使是檀棋找杨太真求情,亦很难得到赦免;
毕竟那十二个时辰,他杀的人里,旅贲军、小乙,得罪的人能写一本书了,甚至挟持天子,看尽了天子不光彩的一面;
他可能死于秘密处置,并未公开处刑。
所以因伤告别捕快事业,开始著书的姚汝能在多年后的某一个瞬间,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澎湃,那个一往无前、毫不犹豫、敢为人先的骑士,名字只能是张小敬,一往无前,不计较自身得失。
其实更愿意的结局是他在乐游原上望着依然繁华如斯的长安,灯枯油尽,留下最后一滴泪,然后安详的离开这个世界。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泌联手揪出了幕后真凶贺东,保护了长安城。但是在小说原版的结局里,幕后黑手并不是贺东,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因为不能抹黑历史人物的原因,所以马伯庸最后·只能把贺东拿来顶了黑锅。
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作家马伯庸最被人推崇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唐代朝堂之上阴谋。在繁华都城长安,一些无形的力量正在暗流涌动,一只幕后黑手更是企图借着外族之力,一举颠覆整个长安城。
在故事的最后,这个幕后黑手终于被找到了,竟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贺东。而朝堂之上那些英明的朝臣竟然就被这么一个小小的人物,因为一个荒诞的理由,给玩弄于手掌之上,简直是令人发笑。
很多读者都曾经问过作者马伯庸,为什么凶手会是贺东。但是马伯庸一直顾左右而言他,不曾告知大众真正的理由。